aureanne mailhiot n5ahy2dk1mu unsplash

狗狗鬧脾氣搞破壞時千萬不要打他,3點原因反而會讓你們的關係更糟糕。

狗狗牽出門後,不受控胡亂吼叫?
在家裡一直搞破壞,講也講不聽?
突然不願意靠近你,彼此關係降到冰點?

許多讓主人苦惱的行為,像是:吠叫、暴衝、對人/狗不友善、瞬間變臉攻擊、護食護水護床護人、不聽話…等,其實出自於負面的情緒,如:害怕、緊張、警戒、挫折、徬徨,或是出自於身體的不適,如果使用處罰來去抑止狗狗行為,恐怕是最不智的做法。

DTU 犬學講堂的訓練師牛奶爸說,狗兒的IQ、EQ才不過相當於兩三歲幼兒,講道理、處罰他們能理解多少呢?

處罰最有效的地方在於迅速停止當下的行為,但,那是因為狗狗怕你,怕你兇、怕你的威脅,所以他學會了不要在會被處罰時做出那些「不恰當的行為」,但如果不會被處罰,或是負面情緒實在太強烈了,累積久了自然會引爆,這一切就有如潰堤,問題變得更複雜了!

地位說源自於資源嚴苛的群體裡

許多主張處罰的立論來自於「地位」,地位說最早來自於行為學家對狼群的觀察,他發現到該群體存在上下階層關係,位階低者必須服從,否則群體不會穩定。這一個說法後來大量被衍用到狗兒的訓練理論中。

然而,大家常常忘記提起的是,當初那個狼群,是在極小的空間中被圈養、食物空間等資源都十分緊迫的環境,因此產生了強者為王,敗者服從的關係。而隨著越來越多狼群的研究,發現到如果是在寬闊空間、食物充足、社交與遊戲機會都不被剝奪的環境裡,狼群是家庭式的關係,彼此照顧支援,雖然不同的狼可能有他的「點」(跟有人愛吃所以不能搶他便當、有人潔癖不能坐他的床很像),但卻是充滿著彈性與寬容,鮮少使用暴力與威脅去橋事情的。

在集體收容的環境中,狗群很容易發展成強欺弱的關係,但那代表著群體活在壓力下,而且充滿著種種不穩定性,才需要那麼高壓的互動關係來鎮住,現代的收容管理,無不朝著減低壓力、讓狗兒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努力。因此,地位說不只不是狼群唯一的結構,更不應該被我們使用在「伴侶動物」的生活裡。

以暴制暴是加害者

憑著我們人類比較兇、力氣比較大、會使用工具去限制狗、可以用眼神或身體姿勢去威脅狗…這類用力氣與速度制服狗兒的解決方法,常被冠上「領導」、「老大」、「能量平衡」等過度美化的詞,但說穿了,不過就是以暴制暴。替換成鄉民用語,就是「北韓的領導」、「美國的老大」、「恐怖攻擊帶來的世界平衡」,這些是你養狗所追求的關係嗎?

壓力轉移

處罰負面情緒引發的行為,最麻煩的一件事情是狗兒被處罰的壓力,往往不是當下反彈,而是之後才從別的出口轉移。大概有向外移轉的、內在壓抑的、跟看起來好好的但頭腦與情感逐漸空洞呆滯化的三種類型。

向外宣洩壓力的類型,常見狀況是原本的問題似乎受到控制了,但開始出現其它問題,像是:用處罰去處理後,不亂叫了,但破壞家具殺玩具變嚴重了;不爆衝了,但其它人或狗接近卻攻擊性變強了;不亂破壞亂尿了,卻開始討厭某個家人了。(而且是對他比較好的那個,原因後面講!)

內在壓抑型的,常出現的後果是食慾降低、過度整理(舔舐)自己甚至自殘、拉肚子、睡覺睡不好、什麼都好卻有一兩個大地雷、或是越來越膽小…。空洞型的,則是最容易生病的,因為對壓力的感知差,連排解的身體保護機制都不大好,也可能是這隻狗兒已經放棄抵抗了,這真是令人最心疼的狗兒。

總之,處罰的「副作用」就是壓力轉移引發其它問題,而主人若是不清楚這個關聯,將會使得惡性循環越來越難解。

此篇文章由 DTU 犬學講堂 牛奶爸撰寫